展会上,许多参观者在我们的展区流连,恋恋不舍那些珍贵的传世之作。但也有一些参观者质疑我们展品的真伪,理由是“这些展品太新了”,他们不相信“艺术品修复”会达到修旧如新的程度,也害怕这样修复后的作品还能不能保持原有的价值。 所以,我将陆续给大家介绍古典油画的修复知识,解答一些人的疑问,也再次为我们尚思艺术的藏品自辨:我们保证真画和原画,绝不弄虚作假。
要了解古典油画作品的修复,先要了解油画的创作方法。
《等待》木板油画 安德烈·亨利·道格拉斯 36cm× 27cm 有签名
油画作品基本上都是画在这几种材料上:木板、亚麻布或棉布、硬纸板,当然也有用金属板或其他材料的,还有壁画什么的,我就不一一举例了。
早期油画画在木板上的作品很多。这跟宗教的祭坛画有关系,祭坛画一般都是三联画,象小屏风一样摆在祭坛上。这样屏风状的三联画都是木板制造的:中间画着圣母耶稣,两边各有一位圣徒。一般都是蛋彩画,再贴金。 就是下面的这个样子:
木板油画 《天使报喜三联画》 约15-16世纪 藏于纽约修道院博物馆
蛋彩画这个名称,感觉要是撒点葱花,会很好吃的样子。这种画,颜料要用鸡蛋清调和,画材大多是木板。普通的木板当然不行,要用白杨木,打磨光滑、涂白垩粉,再打磨光滑,然后才能开始作画。
蛋彩画 《维纳斯的诞生》 波提切利 172.5cm×78.5cm 1485年
蛋彩画用薄涂渲染的方式一层一层画上去,有点类似于我们的工笔画。然后局部贴金箔或银箔。现在我们看见贴金箔的古代祭坛画比较多,是因为银箔贴上去不久就氧化变黑了。我曾经在博物馆里看见一幅取名叫什么什么圣徒与黑甲兵的祭坛画。其实画上的甲兵不是黑色的,我仔细观察过,那些士兵当年应该是银甲兵,贴的银箔,不过氧化变黑了。
油画兴起后,蛋彩画就逐渐退下了主导地位。
早期油画作品画在木板上的很多。不过麻烦的是,木板因为自然属性,吸潮会膨胀,干燥会收缩,受热会弯曲。所以博物馆里的早期木板画都有裂纹,或画的表面弧度较大,略微呈拱形。
木板油画 两小无猜礼帽 阿尔伯特•罗森博姆(1845-1870)
后来的油画画在画布上,就有另外的状况出现。布是软的,要想在上面画画,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画布绷起来,绷得紧紧的,硬得像鼓面一样,就可以画了。
用画布钳来绷画布
把布绷在木框上,在侧面钉上钉子。然后打底子,然后开工。我说的应该叫油画内框。这是我习惯用词,不知道中文的正确名字是什么,懒得查。很多中文用词,我觉得翻译得不准确,所以我喜欢按自己理解的方式翻译,所以如果有看不顺眼的人……来咬我啊。
画家在绷好的画布上怎么绘画,这我就不说了,唔关我事,我现在就想给你们看看那些上百年的作品,绷在内框上的样子。也就是所谓的艺术品的幕后。平常在美术馆,都是装裱在画框里,一本正经地挂在墙上,才不给你看背面呢。
布面油画 《池塘边的牧羊女》 亚当·E·坡科特 59cm×100cm 有签名 1909年
看看下面这幅油画的一角。这幅作品应该是19世纪中期的作品。它的侧面是这样的:
侧面是钉子,应该是原配的,锈迹斑斑。
这幅作品保存得非常好。应该是曾经在英国王思聪之类的富贵人家里呆过。因为这幅作品的配框,与同一个画家的其他作品相比,简直太豪华了,肯定就是一烧钱的土豪整的。这个配框是上面那幅画的原配,又重又大,我搬了一下,差点搬成椎间盘脱出。
运回中国的成本巨高,回过头来,看看这画的内框。把这幅画举起来看看后面。
背面的画布很老,背面的钉子跟侧面的钉子相比,锈蚀得更加厉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油画画好了之后,会放进油画外框里。侧面被外框卡住的,没有直接裸露在空气中,所以锈蚀的状况要略微好些。再开看看整个画的背面:
老作品基本上都是这样。
但是,也有一些古董画作,你要是看背面,却看到崭新的画布,或是相对较新的画布。这是怎么回事呢?
你会觉得,这肯定是假画了。
你要是敢这么当着Sherry这么说,我就会愤怒地抄起一个红烧蹄膀砸在你的脸上。
因为这种背面看着象新的,前面看着是旧的画作,是古董油画被重新装裱后的样子……重新给你们看看油画绷在内框上,又在外框里装了一百多年之后的情形:
你们注意观察照片的下部边缘,是不是有磨损和剥落的情况?剥落的是画布上打底的涂层。 刚才说了,画家把布绷在内框上,然后打底子,再画画。你看画面在上部边缘截止,而底子的面积要宽些,延伸到侧面,以及背面的一部分。
背后的画布可以看到,裸露的画布是已经是糟朽的褐色了。油画绷在内框上,边缘在日积月累的轻微震动中,与外框摩擦,最终在边缘的位置出现磨损。糟朽的老画布,沿着内框边缘磨损,就会破裂。这个时候,本来绷得紧紧的画布,就会松垮下来 就像下图那样,这时候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