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rry夜话|水彩,从丫头到正房太太的奋斗史(一)

 艺术趣谈     |      2020-04-28

《一千零一夜》,二十世纪早期,佚名,水彩。

 

油画谈了很多了,下面和大家聊聊水彩。很多人觉得水彩跟油画比, 不入流,小盆友在教室里涂鸦用的。其实不然,水彩不仅比油画更加源远流长,有轻薄透明的独特魅力,而且在一百多年前,水彩更与油画分庭抗礼,是英国举国上下推崇的“国画”。

 

 

古老的水彩


 

水彩,顾名思义,就是水混合水溶性颜料画的彩色图画。水彩其实比油画古老得多,比如早在几万年前的穴居人,用动物血、水混合彩色土壤或炭黑在石壁上留手印,画动物;古埃及3000多年用鸡蛋的成份混合颜料画壁画;以及中国的国画、古罗马人的绘画,经过演变而来的其实都是。

 

四万二千年前的穴居人壁画。

 

公元前一万年的岩洞壁画。

 

古埃及金字塔壁画。

 

英文里的“中国水彩”,其实就是国画。

 

当然这个划分不严格,也有争论,我们姑且将就这么梳理一下脉络吧。

 

在早期,水性颜料主要画在书里做插图装饰。中世纪的僧侣除了祈祷,还要勤奋抄书,献给上帝和贵族。这些书的抄写不仅文字工整,还要精心设计插图、饰边,总之看起来精致美丽,才能哄得上帝高兴,金主捐钱。

 

Sherry曾去看过英国大古董书商的收藏,柜子里一排一排躺着的陈旧老书。他象捧着婴儿一样,小心翼翼翻开拜占庭风格的书,凹凸不平的黯淡封皮上,镶满宝石的十字架幽光闪烁。翻开羊皮纸张的手抄内页,可以看到装饰精细的花纹和稚拙的人物结构。即便是几百年的岁月流逝,也能看到艳丽的矿物质颜料颗粒,在水痕中沉积的细微差别。

 

顺便说一下,拜占庭艺术是东罗马帝国时期的艺术风格,5~15世纪,牛逼的帝国,延续了一千年。

 

拜占庭水彩大约这个样子,给书画插图用的。

 

你们觉不觉得上面这种拜占庭的宗教题材,有点像我们的敦煌壁画?不过比起敦煌飞天,这个还是三线城市青年的习作水平。

 

后来到了大约中国元明的时候,画插图的水彩就开始分离出来了。分出来干什么呢?

 

 

阿拉伯树胶的神奇功效


 

从书籍这个大宅门里分出来的水彩要自立门户吗?

 

No,此时的水彩出来,还是给油画当通房丫头的命。

 

就是说艺术家要画油画了,就拿水彩来打个稿子,一般是单色稿。所以水彩这个时候是给油画打底暖床用的,只能算个通房丫头。

 

其实也不是特别方便,那时没有现成的颜料卖,需要画家亲手研磨制作水彩。怎么做呢?画家得把颜料,研碎,用加胶的水溶化,不过比起油画那一套声势浩大的准备工作,水彩制作就太容易了。

 

颜色粉末和树胶块。

 

这种加在水里的胶是什么胶呢?是一种从特别的树上流出的胶质,叫阿拉伯树胶。提取树胶的有两种树,主要生长在非洲。

 

能提取阿拉伯树胶的树。

 

今天在淘宝上看到有卖桃胶的,就是从桃树的树枝和树皮上收取的胶状物质,据说可以吃,还有美容养颜的功效,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爱吃的Sherry看着看着,口水就流出来了。

 

至于这个阿拉伯树胶……我们只看到树,胶呢?

 

注意到树干上一坨透明的胶状物了吗?这就是阿拉伯树胶的原生状态。

 

把树胶采集下来,晒干研磨,需要的时候化开就可以了。桃胶可以吃,阿拉伯树胶也是可以吃的。

 

现代食品添加剂里到处都有它的身影:橡皮糖,啫喱冻,口香糖......

 

在西方呆的时间长的人,应该接触过舔一下就粘上的邮票和信封,这种见水即溶的、人入口也安全的,就是阿拉伯树胶生产阿拉伯树胶的植物在百科全书上的图谱

 

生产阿拉伯树胶的植物在百科全书上的图谱生产阿拉伯树胶的植物在百科全书上的图谱

 

在溶了阿拉伯树胶的水里,颜色的粉末微粒可以非常均匀地分布开,画在纸张上之后,水份慢慢干燥,水彩颜料就自然地浸润到纸张纤维里面了。

 

阿拉伯树胶在纸张表面形成了一层薄薄的膜,这个膜虽然也要融于水,但是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不让画第二层的画笔轻易把下面的颜料抹去。

 

要知道纸张虽然看起来很光滑,其实是布满了微孔的纤维层。颜料微粒就分布在纤维的表面和之间。

 

下面是手工纸张分别在显微镜下放大100倍、1000倍和2500倍,这些纤维层就是纸张本身。

 

手工纸张放大不同倍数的样子。

 

很多人分不清微喷和水彩原作,其实拿个显微镜,放大四百倍就能够看得很清楚。

 

水彩原作,是各种颜料微粒,把纸张上最微小的纤维包裹住的,而且凹陷处有沉淀,分布不均匀。微喷遵循印刷工艺,在显微镜下是整整齐齐的各种颜色的微点排列组合。

 

早期的水彩,因为配方比例和工艺的原因,阿拉伯树胶也许有时候浓了,就会在画面的某些颜料厚重的局部,凝结成一些形状像干了的油漆一样的小块。对着光看亮亮的,有点反光。细看的话,可以看到这些小块半透明,有细微的裂纹。 不过也有炉火纯青的大家,画画的时候,技术拿捏得非常到位,所以不会看到有干了的胶的凝结部分。

 

到了16世纪,德国天才名家丢勒进行了深入地探索和创新,把水彩技术推到了新高度,基本上等于把水彩从暖床的通房丫头的地位,提拔到姨太太的位置上了。

 

丢哥和他的兔子,还有下面那幅《好大一片草地》开拓了当时水彩的技巧新领域,提升了水彩的艺术品位。

 

丢勒画的兔几像。

 

《好大一片草地》,这真的是这幅画的官方名字,果然好大一片茫茫草原啊。

 

到了17世纪,水彩被荷兰画家给抬高了一下,把水彩单独拿来创作完整的作品,但是因为还不是那么成熟,只相当于把水彩的姨太太位份往前挪了一下。

 

从五姨太提到大姨太的地位,虽然有点上不得台面,但也算是可以跟着油画出来见客的身份了。

 

这种早期的水彩风景画,确实有点上不得台面。

 

近处签名部分。

 

但是水彩插画和图谱却一直独领风骚。

 

有了大姨太身份的水彩独立画法,17~18世纪从荷兰漂洋过海传到英国,在英国安了家。

 

其实英国一直都是有水彩的,不过此时英国水彩地位低下,干的依然是烧火打杂,暖床叠被的苦逼角色,比如给设计图描个边、地图填个色什么的。

 

好在英国有个慧眼识才的画家叫桑德比,喜欢水彩这个妖艳贱货,两个干柴烈火,成就了一段佳话,创造一个画种辉煌历史的开端。

 

这个保罗·桑德比为水彩的技法和艺术地位的提升做出了贡献,所以被称为“英国水彩她干爹”。

 

Paul Sandby by Sir William Beechey, 1789,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London

 

呵呵,惊堂木一拍,保罗·桑德比与水彩的这段八卦轶事,咱们下回分解!

 

(未完待续)